【领导带头解读】《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奋力谱写西安工业经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加快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打造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部署,依据《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市工信局编制了《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区域和西咸新区,规划期限2021-2025年。

总体要求。《规划》提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结合西安“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定我市工业发展五项基本原则。聚焦建设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支柱产业多元并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有力支撑的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品牌强、融合强的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制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结合西安当前发展重点任务,提出15项量化指标,其中13项为“预期性”指标,2项为“约束性”指标,同时提出了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全方位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经济规模稳步增加。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8%。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8%左右,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630家以上。

中小企业发展提速。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3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数量达到30家,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数量达到20家,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达到15个。

绿色发展稳固成效。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5%。

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汽车产业规模达到42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600亿元。

发展重点。《规划》提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智做实新兴产业、做全做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明确了现代产业体系中,各个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具体发展重点如下: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聚焦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品牌强、融合强“五强”目标,做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突出支柱产业核心地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做智做实新兴产业。依托华为西安研发中心、中兴通讯、中软国际、铂力特、西安赛隆等骨干企业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领域,推进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做全做优生产性服务业。聚焦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六大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主要任务。《规划》提出,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持续推动创新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全面推进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等9方面主要任务,确保《规划》顺利完成,具体任务如下:

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制定主导产业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深入实施“链长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强化支柱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增长引擎,助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发展。

持续推动创新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搭建创新载体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创新成为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集群化发展模式,促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构建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6+5+6”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省级重点、发展市级特色,全力打造19个重点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明确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龙头和行业骨干,强化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提升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形成集群发展和竞争优势,构建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双提升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两化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纵深发展,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不断加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全面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基本完成重点领域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地,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完善央地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融合发展进程。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安全生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产业集群领航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强化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专注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培育优质中小企业,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

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本流动趋势和大企业战略布局走势的研究判断,结合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依托丝博会等多个会展平台,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联系对接,开展“一对一”招商,鼓励以商招商、龙头招商等模式创新,引导关键配套企业落户,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积极主动围绕支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企业为目标,开展“精准招商”。加快招才引智,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梯队。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工业园区高质量建设标准厂房,完善水、电、路、气、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园区提升承载能力。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按照全市产业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区县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园中园协同支撑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围绕区县、开发区城市建成区,充分发挥建成区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培育区。全力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工作,进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完善企业“退城入园”支持政策,支持符合产业布局的企业加快发展。

保障措施。《规划》提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督导考核、规划实施等六方面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